1、高等教育在新时代承担着新的使命:1) 目标更高了,高等教育强国要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先行实现,高等教育不仅要适应新时代,还要赢得新时代,最重要的是具备领跑新时代的能力。
2、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3、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 教育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涵和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更加坚定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建设教育强国的决心和意志,中华民族建设教育强国的百年梦想正在辽阔的中国大地变为现实。
4、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典型标志:教育强国是国家崛起的基石、民族复兴的基业、共同富裕的基础。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具有双层内涵:一是要加快建设一个教育综合实力、培养能力和竞争能力强大的国家;二是通过优先发展教育,加快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和国家繁荣富强。
5、第四,教育强国能够实现社会公平。确保所有人都能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减少城乡之间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教育差距,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最后,教育强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通过教育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增强社会的凝聚力,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6、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以人为本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必须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推动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必须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
1、国际教育就是出国留学: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误解。虽然出国留学是国际教育的一部分,但国际教育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它包括了对全球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理解和尊重,以及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国际教育只适合富裕家庭:这也是一个常见的误区。
2、误区一:国际学校是贵族学校国际学校等于贵族学校?或者说学费偏高就是贵族学校?当然不是!那么,什么是国际学校呢?国际学校是指跟随外国侨民母国的教育制度,为外国侨民提供其母语教育的学校,主要是中等或以下程度的教育,近年来又发展成同时可以为本国学生提供国外教育模式的学校。
3、误区二 读国际学校减轻孩子负担 高压竞争之下,为孩子减负是不少家长选择国际教育的重要目的。在公立学校,有满负荷的作业和不间断的竞赛考试,但选择国际学校更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功课也相对会少一些,家长们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能减轻很多负担。
4、北大青鸟国际教育CEO张佳音认为,目前,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加上市场的“功利化”、“速成化”,使得人们对国际教育的认知出现了三大误区,即认为国际教育就是出国留学,就是找留学中介咨询和代办出国,就是学外语。
5、误区一 排斥私立学校 前两年,新加坡的私立院校因政府监管而经历整顿,部分院校自行关闭或失去招收国际学生的资格。政府实施质量检测标志,引导学生正确选择。然而,有些学生和家长误解,误以为新加坡私立学校普遍存在这些问题,导致对私立院校产生排斥。
6、误区一:考不上大学才读中外合作办学。接受国际化的教育已经成为当代中国青年感知国际教育理念和融入国际化生态圈的必然趋势。我们不否认确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没有达到普通高校的统招分数线,而试图以入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而曲线进入大学。
1、教育强国的六大内涵包括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首先,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是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这意味着教育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健全人格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2、综合国力(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力资源等实力的综合性指标。国家战略资源划分为八类资源和23个指标,这些指标的总和构成了综合国力。
3、一是搞清楚文化建设是一个组织的整体建设,国家也是一级组织,文化强国是一个国家组织整体的文化建设,任何一个领域的文化是不能代表国家的文化整体的,因此,文化强国建设不等同于是文学艺术、影视戏曲领域的文化建设,而是全国各领域的文化建设,是对本领域的强国追求。
4、《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教育发展的八项任务是: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5、③教育关系子孙后代。 ②我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6、三要推动优秀文化资源与创意设计、旅游等跨界融合,与新型城镇化紧密结合,更多融入公共空间,丰富城乡文化内涵。加强品牌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四要强化政策支持,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纳入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支持范围。